爽文之后是爽剧 爽完之后是空洞

爽文之后是爽剧 爽完之后是空洞 大陆电视剧 第1张-剧情网

“郭麒麟不适合做男主角,颜值身高都不适合。”

“救命,剧情太难看了吧?友情建议:那个说相声的还是好好说相声吧。说相声还可以的,不是说都可以当电视剧男主的。”

“剧本太烂,节奏太慢,刻意煽情,制作廉价,没有审美。ps:郭麒麟真的丑,一点cp感(情侣感)都没有。”

刚开播时一度高居全网收视第一的《赘婿》遭遇滑铁卢,豆瓣评分已跌至6.9分,热度亦直线下降。尤为难堪的是,靠“男德学院”等拉来的感情票,又因男主的颜值赔得精光。看来,不“物化”异性只是神话,用它怼天怼地的人们,也许是“物化”的最忠实消费群体。

有美女,有穿越,有超能,有讨好,有造爽……为何《赘婿》还是遭遇困境?其中原因,值得深思。

观众为何爱爽剧

《赘婿》是近年来常见的爽剧之一。

爽剧始于爽文,一般认为,2009年4月22日最后更新完成的《宝贝,别哭》(作者恩很宅)开风气之先,随着电视剧《琅琊榜》《延禧攻略》《庆余年》《如懿传》等热播,人们甚至将2018年后的电视剧市场,称为“爽剧时代”。

爽剧类型多元,尚无统一定义,但有几个基本特征:

首先,情节变化快:从被虐到复仇,不能超两集。

其次,人物极简,情节极繁:只提供类型人物,黑白分明,全靠情节曲折取胜。

其三,人设符合观众的自我心理预期:男女颜值高,无异性交往史,有钱有权。

其四,充满爽点:如智力碾压、完虐对手、调戏强者、有权任性等。

其五,情节游戏化:以直线逻辑为主。

在爽剧中,正面角色与负面角色同样不择手段——“好人”战胜“坏人”,不是因为更有道德,而是因为算计更恶毒、手法更狠厉。这给观众以幻觉:个体足以掌控结果,所以很爽。

爽剧火爆,源于社会的麦当劳化。

现代社会以功能为中心,其运转的底层逻辑是:效率、可计算性、可预测性和控制。当人也被抽干成工具人时,人生变得简单。在今天,城市人的生活经历彼此相似,成功、智慧、幸福、快乐、爱、健康等等的获得,不再是个人化的过程,而是都有标准配方,比如成功学、积极心理学、思维培训、情感训练班、瑜伽等,这为资本提供了一道道盛宴。

人本来生而不同,但商品必须相同,资本的力量就在于能把种种不同,用或引诱、或强制的方法,变成相同。所以,与麦当劳化携行的,还有好莱坞化、奈飞化。只是在中国,目前还没有资本如此雄厚的企业,只好采用另一种方式完成好莱坞化:聚焦人性的最基本面——感官刺激。

在反“引爆点”上,《赘婿》比较专业

爽剧有精致的画面、专业的团队、复杂的运作机制,但它们都服务于人性中最具动物性的部分——野蛮精神。

《赘婿》的创作者们误以为,加入讨好元素,制造几个宣传热点,就能取得成功,恰恰是误读了爽剧的本质:爽剧不是艺术品,不会因主题而成功;爽剧是商品,卖的技巧比品质更重要。

在《引爆点》一书中,加拿大学者马尔科姆·格拉德威尔曾提出流行三法则,即:附着力法则、个别人物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。

“附着力法则”,指用特别的方式将一条具有传染性的信息让人们记住;“个别人物法则”,指流行取决于信息传播者的社交天赋;“环境威力法则”,指人的行为体现了所处环境的特征。

沿着这三个法则,才能形成“引爆点”。换言之,仅追求体验,无法让一款商品流行,只有把握“引爆点”,才能成为流行品。

不能不说,在反“引爆点”上,《赘婿》做得过于专业:

附着力法则要求制造附着力高的信息,这类信息的特点是易传播、可自主传播、能迅速把握受众群体的关切。可《赘婿》情节的摇摆性过大,很难用一分钟说清,连概括都做不到,自然也就取缔了深入讨论的可能。

个别人物法则要求找到三种人,即内行、联络员、推销员,《赘婿》选择郭麒麟担纲男主,多少有这方面的考虑,可郭麒麟的粉丝群与爽剧忠粉的重叠度不高,且在表演上,郭麒麟远非内行,结果成了多名专业演员陪一名外行玩的格局。当内行、联络员、推销员彼此冲突时,“引爆”就变成了“内爆”,所以观众对《赘婿》的评价,两极分化鲜明。

环境威力法则认为,要制造大规模流行,应先在可控制的小规模群体环境中制造流行,而《赘婿》在任何小圈子中都没能掀起波澜。

结构挖的坑,细节实在填不上

市场方向有误,在创作手法上,《赘婿》也出现了不少失误。

《赘婿》本是网络小说,电视剧版只取IP,与原著几无关联,是按爽剧原则再创作而来。按理说,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可电视剧《赘婿》却莫名其妙出现了一系列硬伤,特别是单线式架构,堪称败笔。

单线式架构是明清传奇剧、长篇评书等常用架构,通过正与邪的鲜明对立,驱动情节向前发展,暗含拴驴、解扣等制造悬疑的技巧,但缺点是节奏缓慢、人物呆板。单线式剧情的最大困境是要“平地起雷”,需不断制造新的反转,不得不突出偶然性,易使人产生重复、虚假的感觉。

以古典名著《西游记》为例,虽有“三打白骨精”等精彩情节,但也有不少妖魔毫无个性,简直是为凑齐八十一难而设;再如《三国演义》,“赤壁鏖兵”是三线叙事,到“六出祁山”则成单线,后者远不如前者精彩,基本就是“出兵—小胜—大败”乘以六,犹如流水账。

在单线结构的约束下,《赘婿》也陷入“造难度—通关”的死循环:一个难关过去后,为留住观众,不得不去造更大的难关。主角宁毅(郭麒麟饰)从做小生意到做大生意,到江宁首富,再到国家军政栋梁……造爽盘子越来越大,原有的架构完全承托不住,以致刚开始的段子也越来越少,甚至削了真正吸睛的宋轶的戏份,可没有这二者,爽从何来?

《赘婿》几乎可作为结构与形式打架的典型。在细节上,也加入了造虐(女主被强奸未遂两次)、金手指(相当于游戏“外挂”,短时间内迅速增加战力)、养成升级(主人公能量逐步增加)、虐菜(设置了乌启豪等猪对手)、施暴(宁毅不是一枪打死楼书恒,而是先用枪打断其四肢)、扮猪吃老虎等爽剧手法,但它们都填不上结构偏差挖下的坑。

单线式结构对演员的表演提出更高要求,《赘婿》却选了一位相声演员来当男主。相声是舞台艺术,只有表情夸张,才能被台下观众看到,更多时需保持“中风脸”。可在镜头前,这种无层次的表演与剧本的结构缺陷完美共振,果然催人断更。

当爽剧也开始内卷化

爽剧不爽,因为爽剧作为消费品,它无法按摩精神,只能引发感官刺激,可一切感官刺激都存在着即时消费、逐渐麻木的特征。第一口辣椒总是最辣的,以后则只能靠增加辣椒的数量,来获得同样的快感。这种增量存在边际效应,达到一定的饱和度后,增量带来的快感将无限趋于零。

在爽剧已横行多年的前提下,真正让人感到离奇的是:《赘婿》以为可以靠跟风,甚至在不提供更强感官刺激的前提下跟风,这体现出网剧市场的懒惰——资本越来越喜欢听故事,根据既有市场反馈来推新品,不求大赚,只愿平稳。

这说明两个问题。

一方面,在资本与专业的博弈中,专业正不断后退,随着专业人员发言权越来越少,甚至连“单线无法支撑长剧”这么基础的缺陷都没人敢指出,可知网剧“内卷化”的程度已不容乐观。

另一方面,创新精神正在消退,这本是商业,乃至创作的生命源泉,而除了竞争,并无保护创新精神的有效机制,《赘婿》提醒人们,当下的竞争环境是否出现了偏差?

创作不是“1+1=2”,不是把几个优点结合起来,就自然形成一个完美的作品。在东拼西凑上,《赘婿》非常努力,有笑点、有IP、有偶像、有反转,但就是无法捏在一起。资本偏好无生命力的拼装,在无缺点、无遗憾的表面完美下,却共同制造出一个有遗憾的结果。类似的失误,也许更值得反省。◎唐山

您可能还喜欢...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